也許,《老美》是被選中了的孩子。早陣子一個關於般咸道35號(3級歷史建築)的帖文中,除了重遇往年在網上相遇的舊住客Alex之外,今年再遇上另一位舊住客——1981年跟港大同學分租租住地面層(即地舖)後座的港大校友Gareth師兄。
「我1981年入讀香港大學Electrical Engineering,第一年跟幾位同學一起租住般咸道35號地下後座單位。單位樓底很高,其中半邊建了一個閣仔,足夠我們幾個大男孩在上面好像露營般一起睡覺。閣仔之下,則是我們的書房。由於要慳錢,我們就買了一些木板,用木方支撐起來當書枱用。書房有窗,可以望到後巷,另外一半則是我們的客廳,不過無窗。」Gareth師兄憶述當年的居住狀況。
根據之前從謝天賜先生(Mr. Andrew TSE)商借的一幅70年代尾般含道舊相片可見,當時的確在35號前有一啡色柱,支撐著整幢樓。了解之下,原來有特別用途:「依稀記得因為左邊拆樓(1981入住時旁邊的37號已經拆卸),客廳中有些木柱作為支撐。」
至於地下前座,則住著他們的房東,一位姓鄭的裁縫。
Gareth師兄表示在35號地下後座只住了一年,當年的同房是工程學院迎新營(俗稱「大O’Camp」)中認識的;有兩位是同班同學,另外兩位是Mechanical Engineering(機械工程),還有一位是Civil Engineering(土木工程)。6個大男孩就在35號地下後座共同渡過了一個寒暑。
「一年後,有同學仔申請入到hall(學校宿舍),亦因為這裡沒有正式床鋪,要『瞓閣仔』,並不容易找到其他人分租填補「空缺」,所以最終就各散東西,搬離般咸道35號。」
在此感謝港大校友Gareth師兄的珍貴口述歷史分享,為面臨賣盤的般咸道35號填補了重要的歷史。
惋惜前,請珍惜。
No responses yet